经济学十大原理
引言
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不能生产出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每个人也就不能达到其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
经济学用于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全权的独裁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选择来配置的。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做多少工作,购买什么,储蓄多少
-
人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一种物品的众多买者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该物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
-
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与趋势
平均收入的增长,失业人口的比例,物品价格上升的速度
针对上述内容,经济学中存在十大基本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经济是什么?经济只不过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而已;一个经济体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体的个人行为。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在生活中,为了得到一个喜欢的东西通常需要放弃另一个喜欢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比如政府要求企业减少污染,那么就会使得该企业生产对应物品的成本增加,相应的利润就会减少,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等。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可以看作是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效率:社会从稀缺资源中获得的最大利益;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在政府政策中,这两个目标往往不是一致的。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失业保险 & 提高个人所得税来实现较大程度的平等,但是这些政策会降低效率;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相应地会导致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服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的更为均等时,蛋糕本身变小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所以决策时需要比较成本与收益。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人通常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生活中的很多决策很少是非黑即白的选择,往往是介于中间的灰色地带;比如当考试临近的时候,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和每天 24 小时学习之间进行选择,而是是否多花 1 小时时间复习功课而不是看电视。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所做事情的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做决策。
假设一架有 200 个座位的飞机每次飞行成本是 10 万元,这样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 10W/200 = 500 元。人们很容易就此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不应该低于 500 元;而事实上,一个理性的航空公司往往会考虑边际量来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临近起飞时仍然有 10 个空位,而登机口有几个乘客愿意支付 300 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仍然会决定将票卖给这些乘客。
虽然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是 500 元,但是边际成本微乎其微(仅仅是飞机上提供的额外服务),所以只要乘客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那么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incentive)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如惩罚或者奖励的预期)。
激励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
由于理性人会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在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时,激励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决定少吃苹果,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多采摘苹果。换句话说,市场上的高价格提供了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多生产的激励。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无论是耕地还是做衣服。通过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中央计划经济是由中央政府配置经济中的稀缺资源;这些中央计划者决定生产什么物品与服务,生产多少,谁生产和消费这些物品与服务。
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万家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及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利己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尽管市场中存在的是分散的决策和利己的决策者,但是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市场经济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而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价格作为卖者与买者决策的结果,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
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情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中央计划经济就是将这双手给束缚了。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如果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此伟大,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1. 促进效率;2. 促进平等。
要么把经济蛋糕做大,要么改变蛋糕的分割方式
-
效率目标
通常看不见的手会有效地配置资源,使经济蛋糕最大化。不过有时候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来提高经济效率。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
-
外部性
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有影响。比较经典的例子是污染:当一种产品的生产污染了空气并引起住在附近的人们的健康问题时,市场本身并不能将这种成本考虑在内。
-
市场势力
是指单个人或者公司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即垄断行为)。
-
-
平等目标
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医疗保健等。这种不平等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例如制定所得税与福利制度等。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不同国家生活水平的差别归因于各国的生产率。同样,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大多数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量的增长。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长期中,物价上升主要是货币增加的结果,但是短期中,货币注入问题比较复杂:
- 货币增加刺激了社会整体支出水平,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会使得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也会使企业雇佣更多的人,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 雇佣更多的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因此会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均衡取舍。